他用一生的追求和执着,践行了工匠精神的初心,一生做好一件事,精工和敬业是他天然的品质,无愧于一代艺术工匠的代表。
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又凯
王又凯,陕西蓝田人。出生在北京。生于名门,父亲是老一辈革命家汪锋。少年和青年时期由于家庭特殊原因和特殊的时代背景,经历过磨难和艰辛。他曾在甘肃、新疆生活多年,经历不同的职业和工作,饱经世故,深喑大道。现为中央财大精算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渭南师院美术学院特聘民间美术专家、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顾问、陕西省文化产业促进会第二届,第三届副会长。
或许要感谢这种生活的积累,困境中培养了他的激情和一种独特看世界的视线。所以,当他在工地上偶然看到地基深处那层层胶泥时,就无缘由地喜欢上了。他跳下去,挖了满满一桶。他也不知道自己当时挖上来要做什么,就兴奋地带回到家里。晚上,随手揪出一块泥巴,捏了一个小动物。他爱人不相信那个活灵活现的"艺术品"出自他手,为了证明自己,他当着爱人的面马上又捏了一个出来。值得一说的是,王又凯的泥人是空心的。他说这是他的独创,目的就只是为了省泥而已。
王又凯的泥人题材主要反映的是农村人的形象。那些结婚的场面,看戏的场面,一堆人聚在一起聊天的场面,骑着毛驴吼秦腔的农民们陶醉的场面……都是他儿时的印象。他把他以前看过的东西都做出来了。他不用去参考任何资料上的作品,在他心灵深处,这些民生的喜怒哀乐都注入到他的血脉中去了。他不用去发挥什么,他只要如实地展现就够了。
捏泥人在陕西是司空见惯的,但王又凯的空心泥人却赋予了泥人更新的风格。那种浓郁的、粗犷的西北风格,在他手中皆有身影。他的"陕西十大怪"、"黄河系列"、"二鬼"等作品,都出手不凡。仅仅,就凭一种天生对艺术的感觉,他用泥人作品诠释了他生活的热爱和对时代的认知。他用一生的追求和执着,践行了工匠精神的初心,一生做好一件事,精工和敬业是他天然的品质,无愧于一代艺术工匠的代表。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杨晓阳先生在为王又凯写的文章中说过这样的话:"又凯生于名门,虽见多识广,但文革中倍受磨难,在甘肃、新疆期间与当地劳动人民同吃同住同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于边远,磨炼于最下层……"如此经历,使得身出名门的王又凯不但没有养尊处优,而且更早也更多地体会了苦难的价值与意义,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苦难成全了王又凯的艺术。由于对于民生的喜怒哀乐有着最切肤的体验,艺术创作中十分重要的对于"从师"的讲究也被他一步跨越了。不过,即便如此,要其真正达到王又凯追求的"以形取意,以意取象"的艺术目标还是有难度的。一个没有受过造型训练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做到"以形取意"的。因为以形取意的根本是"形"--准确的造型。那么,王又凯的造型能力又是如何成就的呢?尽管王又凯没有受过正规的学院造型训练,但他在"自述"中说自己"儿时便在黄河边上玩耍泥巴"。这种玩耍的过程本身可能就是一种"完型"训练,没有这种玩耍式的"完型",王又凯的泥塑能够达到今日的境界也是不可能的。(双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