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是凤县县名的渊源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上午好。
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就凤凰与凤县县名的渊源淡一点粗浅的认识,还请各位领导、前辈多批评指证。
凤县,古称凤州,是历代郡、州、县所在地,自古就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之称。从始皇在古凤州设县到秦孝昌二年改设南岐州;从西魏元钦三年改南岐州为凤州,再到明洪武年降州为县,至今已有2239年的历史人文积淀。解放后,1951年6月县址迁入双石铺,就是现在县城所在地。
《南山经》说:“凤,其状如鸡。”这鸡就是锦鸡,又叫金鸡,雉,赤雉,鵕鸃等。从凤县发现的9处仰韶文化遗址表明,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一个、以头戴具有阳光质感羽毛为氏族特征的氏族,他们逐凤县境内的嘉陵江和中曲河河谷而居,将为他们提供漂亮羽毛的锦鸡、鹤、雉等鸟类统称为凤凰。因此,在凤县定居的先民心里就有了一只类似锦鸡的凤凰。如今,凤县境内仍可见到类似凤凰的锦鸡、红鸡、环颈雉、白鹭、凤头鸡等。
翻开南宋《方舆胜览》,其中有这样两段文字:“凤鸣于岐,翔于雍,栖于凤”“凤之州名,其疆理与凤翔府相邻,是以西岐曰凤翔府,南岐曰凤州。”而南岐山凤岭栖凤之说在《记纂渊海》《陕西通志》《关中胜迹图志》《南岐志》均有记载。《清史稿》五十六卷这样载:“凤凰山,在县东五里,县以此为名。县南十里有南岐山,洞壑颇胜。”
上文中“栖于凤”指的是凤凰栖息地,就是凤州镇区域的凤凰山(又名南岐山),凤凰山南侧的一山峰为凤岭,凤岭上有“凤凰窝”。此地,自古民间就口口相传一个故事:很古很古的时候,有一只叫凤凰的神鸟,在西岐的上空翱翔,鸣叫了几声,便向南方飞去。它飞过渭水,越过秦岭,来到嘉陵江上游。栖息在秦岭山中一个叫南岐的山冈上。此地高山入云,久旱荒凉。凤凰白天在山下河中饮水,夜晚卧在巢里。在这座山上,凤凰和尾随它而来的百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一年夏季,一对青年夫妻为逃避族主的迫害,来到远离故土的栖凤山上。美丽的凤凰看到这对青年夫妻干渴得快要死了,便率领百鸟每天从山下的河水中往山上噙水,满山遍野寻找能吃的东西,喂养他们。青年夫妻终于被救活过来,但往后的日子怎么办呢?美丽的凤凰为此愁得吃不下东西。
一天,一只百灵鸟飞来向凤凰报告说:“美丽的凤凰啊,听说东海的一座山上能找到仙水,一滴仙水洒在石缝里,就可以冒出一股清亮的泉水,我们何不到东海去找寻仙水呢?”
听了百灵鸟的话,美丽的凤凰立刻振作了精神,她决定去东海寻找仙水,鸟儿们舍不得让她走,都纷纷自愿报名要去东海找水,凤凰感动得泪水涟涟。她想,到东海有万里之遥,路上要翻数千座大山,过数百条大河,去找水,必然是九死一生,怎能让姐妹们去冒这个险?她决心亲自去找水,便不顾大家的苦苦劝阻,展开美丽的翅膀,向遥远的东海飞去。
凤凰飞啊飞啊,飞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飞过了无数道大河高山,终于飞到了东海,找到了仙山,从神仙那里求来了一滴仙水。
她把仙水噙在口里,又一口气往回飞,整整飞了七七四十九天,四十九天它没吃一口东西,没喝一口水,最后,终于又飞回了南岐荒山。
凤凰回到山上,找到一个石缝,把噙在口里的仙水倒进石缝,就一头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青年夫妻和鸟儿们一见凤凰死去,忍不住放声痛哭起来,哭着哭着,身边忽然响起一阵清脆的声音。这声音像琴弦拨动,像百鸟和鸣,是那样亲切欢快,悦耳动听。大家定眼一看,原来石缝里涌出一股汩汩清泉。这泉水,清澈透明,叮咚有声,喝一口清凉甜美。看着凤凰用生命换来的泉水,青年夫妻和鸟儿们更加悲痛。
他们把美丽的凤凰埋葬在清清的水泉边,水泉边立刻长满了鲜艳的花草,那光秃秃的荒山顿时变得一片葱绿。
青年夫妻在水泉边住了下来,他们动手开垦荒地,引泉水灌溉庄稼,出产的粮食和果疏,吃起来又香又甜。
百鸟把这个故事带到远方。听到了这个故事的恋人们,陆续来到这里,拓荒造田,建设家园。后来,云集而来的人们,在这里建了一座城,起名叫南岐,这城就是今天的凤县。
无疑,这是个神话,人们渴望自由和爱情,便借助于神话的力量,达成现实不能实现的愿望。
《说文解字》说:凤凰,是一种鸟。现在,我们从相关史料里已清晰地认识到了,凤凰是原始母系社会的一个族团,这个族团以羽毛作为头冠并作为图腾标识,总族长称凤,或者凤凰,即女皇,我们便可以还原口口相传的《凤凰与凤县》故事了。
因凤凰是凤县县名渊源的原故,在凤县与凤凰相关的地名有很多。如,凤州、凤凰山、落凤岭、栖凤楼、栖凤桥、栖凤铺、栖凤峡、凤崖、凤凰窝、留凤关、南凤……
各代朝廷要员和文人墨客途经古凤州留下很多诗词。当代凤县学者袁永冰编著的《栈道诗钞》中,共收录了178位各代诗人在凤县创作的663首诗词歌赋,其中:吟凤州的有18首,吟凤岭的有32首。这些诗篇除本身有较高的文学性外,对研究凤凰与凤县县名渊源具有重要价值。如:王勃的:宝鸡辞旧役,仙凤历遗墟”;陆游的:昔戍蚕丛北,频行凤集南;清代郑日奎的:此岭空鸣凤,何时凤再还。田澎的:却怪九苞迷色彩,一时都成白凤凰……等等。《太平御览》载:凤有六像。九苞,是指凤的九种特征,后为凤的代称。
昔日的古凤州城,建有高大的城墙和雄伟的城门楼,是展示古凤州秀丽景色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壮丽画卷,设有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东西城门,出入凤州城的东门外和西门外各设置了一座桥。即东门外的遇仙桥和西门外的栖凤桥。东、西、南三面引南岐山水入壕沟作为“护城河”。那时城内外古树参天,绿树浓阴、街道两面,流水潺潺,古建筑更是气象万千。如,分布在城区的“栖凤楼”、“饮凤池”等都是规模宏大、工艺独特的建筑。
饮凤池在当时坐落在县衙大门两侧,池前为戏场。道光七年按察使林则徐到略阳安抚灾民后,返回省城路过凤县时所写的诗就可证实那时就有饮凤池。“一尊邀月泛觥船,重结衙斋信宿缘。活水暗添池半亩、好山斜抱屋三椽”。诗中述到池半亩、泛觥船,可以想到那时的饮凤池景色有多么美好,加之池边亭榭楼阁的陪衬和金丝柳的浓阴,真可谓绿水青山,美不胜收。
栖凤桥位于古凤州西城门外,始建于哪个朝代 ,不得而知。它不仅是通往连云栈道的起点,还是连通秦蜀和甘南古道的必经之地。最早在栖凤桥旁,竖立着一通威严的石碑,字迹苍劲有力,龙飞凤舞。石碑上面草书刻着康熙皇帝第十七子允礼秋天入蜀时经过栖凤桥的感怀:万壑霜飞木叶丹,小桥流水暮生寒。却疑二月天台路,一色桃花照马鞍。”可惜,这高大石碑毁于文革。
诗中所提小桥即指栖凤桥。在清同治十一年凤县知县郭建本对此桥建行了大幅度的修葺,并着有重修栖凤桥的撰述。现如今因雨水冲击有部分地方塌陷,但桥身整体至今完好,仍可安全通行。
时代变千,岁月推移,今日的古城凤州,已失去了昔日的旧貌 。但凤落南岐是凤县县名的起源,凤县被誉为凤凰故里,长期以来凤县人和“凤凰”结下了难以割舍的“凤凰情结”,今天凤县人依然喜欢用以“凤凰”或“凤”来命名。如,“金凤家苑”“凤仪天下”“栖凤苑”“凤喜豪庭”“凤喜山庄”“凤凰廊桥”“凤凰湖”等。
凤县县委,县政府以凤凰的精神鼓舞全县人民励精图治,创业奉献,在县内建起了凤凰文化雕塑广场、凤凰文化墙等一批地标建筑。同时以《凤凰与凤县》的神话故事,凤县与羌文化的奇妙渊源为主线,打造出音舞诗画剧《凤飞羌舞》《彩凤新声》《凤凰于飞》和歌曲《彩凤高翔》《凤凰窝》等,极大地提升了凤县的形象和发展软实力。
游人每每细观慢赏“湖搭台、天为幕、水舞景”的《彩凤新声》山水实景剧,那凤凰双翅喷出的柔婉又不失力量的七彩水柱,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展开心里的隐型翅膀与之呼应。
今天晚上演的《凤凰来仪》,是凤县延续了第十五届开幕式的情景舞台剧,对“凤凰”这一当地文化精神符号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用温柔的笔触讲述和升华在这块被凤凰眷顾的土地上的“爱情”故事。
我认为,身处这个好时代,更要趁着新时代文明建设的东风,再深度挖掘凤凰与凤县、凤州、凤岭、栖凤铺、凤崖、凤凰窝、留凤关、栖凤桥、留凤桥、饮凤泉等地名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深入探讨凤凰文化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讲好凤凰与凤县的故事,如,将凤凰山、凤州、凤岭等标志性区域纳入建设体系,进行重点打造、宣传,定能全面提升凤县的知名度、美誉度。 (以上仅个人观点,诚请商榷)
-------------------
作者:
提秀莲,现为陕西省作协会员,宝鸡市作协理事,凤县作协主席。散文、诗歌在中省市县各类征文中多次获奖,并在《延河》《中国文艺报》《华文小说》《中国财经报》《西北信息报》《宝鸡日报》《陇南日报》等副刊发表散文(诗歌)逾千篇。出版散文集《凤凰之乡随想录》著有散文集《行版如歌》诗集《花雨纷纷,为县委县政命名的“第三批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