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财经西部(春季)峰会在西安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西北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张炜,独立经济学家、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主任李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等,以演讲和对话的形式,围绕西安当前战略焦点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家机构躬身入局,弘扬创新思维,营造创新氛围,凝聚创新力量,共建创新生态,共谋创新发展。”主办方财经丝路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方彬蔚表示,“财经西部峰会通过聚焦西安,畅谈西部创新和开放,本身就是凝聚力量、融合智慧的过程。”
聚焦战略核心命题
穿透科创与都市圈两大结构性改革
眼下,以科创与都市圈引领的结构性改革,正在推动陕西(西安)进入一轮政策创新、产业优化与动能释放的活跃期。诸如,秦创原运行整整两年,“双中心”获批建设,北跨战略全面启动;“彩虹曲线”逐渐取代“微笑曲线”,以“西安问鼎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为标志,先进制造业成为这座城市的重要增长点。
与此同时,许多发展新特征、新课题、新趋势在实践中涌现。
以深化科创生态为例,参考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城案例,西安“双中心”如何创新构建,动辄百亿的大科学装置投资与产业转化之间如何系统考量?席卷三秦大地的“三项改革”,已推动陕西75所高校的3449项科技成果实施转化,232个项目成立公司(截至2023年2月),该模式连中关村都在学习,下一步如何在更深更广层面实现突破?
从“打粮食”的角度来看,陕西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15000多家(其中秦创原带动新增4000多家)。随着“双中心”“三项改革”等推进,该群体数量相信会进一步加速壮大。科技发展是时代主旋律,各种资源向此聚集,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升规提供着更多可能。如果陕西每年有10%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升到规上企业,对地方经济都是巨大的贡献。问题是,如何创新加速升规之路?
西安都市圈同样面临新的探索,有观点指出,以“双中心”、秦创原等引领的科创协同生态圈,与刚刚全面启动的西安北跨战略,是都市圈建设的两个关键变量。前者对城市间的产业协同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后者虽说聚焦发展高陵、阎良、阎良、泾河新城等西安北部区县(开发区),重点布局科创与制造,但因为空间衔接咸阳、渭南、铜川等城市,某种程度上和科创协同生态圈构成了创新推动都市圈的“组合拳”。
诸此战略焦点命题摆在西安面前,亟需一场高端智库交流并给出高质量参考。
事实上,2023财经西部(春季)峰会正是围绕此展开。本届峰会由财经丝路经济研究院与《镐媒体》联合主办。主旨演讲环节,聚焦新格局下的国际关系与地方经济思维、重新认识中心城市、深化创新生态等内容,侧重战略洞见。两场高端对话,则以“北跨视野下的西安都市圈”和“创新构建西安‘双中心’”为主题,侧重战术分解与方法论的探讨。
创新驱动发展
需要凝聚更广泛的智慧与力量
宏观战略的落地,不仅仅需要明晰战略思维、改革逻辑、发展趋势、投资价值,同时需要具体的一件事一件事去推动,需要全社会要素进一步凝聚创新共识、融合创新智慧、激发创新力量、共谋创新发展。
毕竟,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带来不确定性,出口、投资和人口规模红利接近极限或拐点,发展环境特征的诸多变化,要求经济发展尽快适应新格局,匹配新思维,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加快结构性改革和新动能的释放。
另一方面,无论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创新机遇、科技战等大国博弈,还是中国向西开放、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些重大战略机遇和挑战需要地方去充分承接,国家赋予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双中心”等牌照,也是对西安战略支点作用寄予厚望。
那么,怎么去充分承接这些战略,怎么加快释放新动能呢?
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优化要素配置,创新驱动发展。
无论“双中心”、秦创原、“三项改革”等科创生态体系建设也好,西安都市圈、北跨战略的推进也罢,这些看似复杂多元的关键词,所涉及的科创概念、产业概念、空间概念、治理概念与生态概念,最终需要从广泛的层面去统筹要素、激发力量,从更具体的层面去融合智慧、创新突破。
正如财经丝路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方彬蔚指出:“创新不应该只是政府和科研机构的责任,特别是面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创新’内涵前所未有之丰富,‘创新’动能前所未有之澎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家机构躬身入局。”
据介绍,财经丝路经济研究院长期深入追踪西部发展变革,日前已完成《西安“双中心”建设思考与建议》等课题,同时启动了《“三项改革”对地方经济贡献度预测》等研究工作。“我们始终提醒自己,将研究工作深入到地方经济改革和产业创新发展的肌理中去,做生动研究、价值研究、关键研究。”方彬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