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工匠文化网!
最新动态
工匠之乡续华章 宜居之地满目新
发布时间:2022-10-12

t010f5316b2266e510d.png

滔滔琴江,翻山越岭奔腾而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华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优先,奋力推动红色苏区绿色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84亿元,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追梦的五华雄姿英发,逐浪前行再启新程。

  五华县牢记殷殷嘱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参与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按照市委“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活内生动力,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的工作要求和县委“551”工作举措,牢固树立“产业兴县、制造强县”理念,抢抓老区苏区等政策机遇,为高质量构建“一城两带四区”发展新格局,打造业兴人和、长治民乐的“工匠之乡·宜居五华”而努力奋斗。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

  通讯员张炳锋

  振兴路

  从红色基因到绿色发展

  建一座抽水蓄能电站要几年?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下称“梅蓄项目”)给出了国内最快的答案。

  该电站主体工程开工至首台机组投产仅用时41个月,创造了国内抽水蓄能电站最短建设工期纪录。

  梅蓄项目是广东首个核准批复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梅州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基建工程。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20亿元,分两期建设,目前一期4台机组于今年5月底实现投产发电。8月份产值为5787.8万元,1—8月总产值达3.15亿元,1—8月总税收超4000万元。今年9月19日,梅蓄项目二期正式开工。

  9月的五华大地,从最南端的龙村镇出发,触摸经济发展脉搏,五华经济发展处处呈现新气象。

  景田百岁山矿泉水生产基地投产,首条生产线每小时产能达7.2万瓶;横陂足球特色小镇凸显“足球+”经济效益,带动地方经济收入2.5亿元;走进各大产业园,“五华服务”“五华速度”吸引企业落户五华;成功创建茶叶、丝苗米、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奥体中心、足球小镇(一期)、元坑足球文化公园等文体项目的建成投用……怀揣“产业兴县、制造强县”的使命,五华重任在肩。

  十年来,五华园区建成面积由5平方公里扩大至10.5平方公里,年均扩大面积0.55平方公里。随着五华“放管服”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的深入推进,企业开办全流程压减到半个工作日。目前,五华各类市场主体总量突破7万户,位列全市第一。

  “看好五华、投资五华。企业解决了3000多人的就业问题,从2006年产值3亿元,到现在增长了十倍以上,目前年产值突破50个亿。”广东辉骏集团常务副总经理程光华说。

  近年来,五华坚持把“硬打硬、实打实”的地域文化精神,融入县域发展大局。把先进装备制造业、建筑行业、红木产业、石雕工艺、口腔健康、足球产业等绿色产业打造为主导产业,助力建设“工匠之乡·宜居五华”。与此同时,全县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制药制酒、红木家居、智能家电、农产品加工、智慧物流六大产业集聚发展态势。

  嘱托,声声入耳;前行,力量倍增。对照老区苏区人民的期盼,五华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走对走实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奋力推动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

  接力赛

  从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

  山脚下红薯喜获丰收,山腰中蜜柚甜香四溢,山顶上缕缕茶香沁人心脾……放眼五华大地,喜见山村旧貌换新颜,处处可见奔跑奋斗的英姿,希望的田野充满无限的潜力。

  五华以苦干实干的“五华战法”,交上了一份分量十足的脱贫答卷:100%完成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兜底等政策落实;发展近4万个扶贫种养产业,22193名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92个省定贫困村、20242户6656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出列和退出标准。

  从“一纸规划”绘蓝图到“多点开花”抓实干,五华在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的基础上,力度不减、干劲不松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五华结合当地原有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出一条条各美其美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以华城镇为例,黄埔村深挖武状元李威光文化资源,走出一条用“文化+”推动乡村文旅融合新路;湖田村以花卉为媒,着力打造花卉产业基地,摸索出了一条“绿色+”生态产业化新路;沿河沿江地带,则将人文景点与自然风光融入万里碧道建设,打造了一条“资源+”的集约化新路;齐乐村大力实施“三清三拆三整治”,开创了一条“环境+”的宜居化新路。

  既要美丽农村,也要美丽经济。五华做稳第一产业,深化“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传统农业“活起来”、现代农业“火起来”,全力擘画“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新画卷。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八山一水一分田”是五华乡村的真实写照,守着“巴掌田”如何发展产业?

  传统的产业发展思维通常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五华在发展过程中打破这一陈规,敢想敢干,学会“无中生有”,在乡村振兴中敢于喝头啖汤。

  近年来,五华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成了8个专业镇42个专业村。值得一提的是,五华跳出了单一的农业产业模式,从前期的耕山种田,在山上种植茶、柚、柿、药,在田里种薯、米、果、蔬,到做活“水”文章,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产业种类越来越丰富。

  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五华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梅州配送中心为平台,目前已有43家生产基地和2家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平台。农产品展贸区展示梅州各县(市、区)210多家农业企业520多种农产品,每天经过这里被送往“双区”大市场的安全、优质农产品达10余吨。

  宜居城

  从城乡共融到宜居宜业

  琴江两岸,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远处群山如黛,连绵不绝,又暗藏生机。

  “过去是遍地农田和草房茅屋,如今的五华真要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市民张志华说,每当华灯初上,看着车水马龙的街道,总感叹“变化真大”。

  不断变化的城市面貌,叙说着五华十年之变:高铁从无到有、交通四通八达、城镇星罗棋布、城乡相融共生,更有地标性建筑惠堂体育场矗立其间。“现在提到五华,就是足球之乡、工匠之乡、国家卫生县城、广东省文明县城,我们很自豪!”市民刘杨说。

  行走县城,长乐公园、琴江公园、老河道公园……“家门口”的公园在五华县城有10个。十年来,五华累计新增休闲活动场地面积近40万平方米,彰显了五华县委、县政府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信心决心。

  走进五华县城下岗坝老旧小区,整体环境焕然一新。美化了楼房外立面,绿化带内草木长青,机动车、电动车整齐摆放,路灯、监控等设施齐全,居民三三两两晒着太阳聊家常。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五华坚持以“小财政”办“大民生”、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围绕教育、医疗、社保、就业、平安等民生问题,持之以恒做好民生保障和改善大文章。

  “抓好教育是百姓最大的期盼,也是最大的民生。”深谙此道的五华县委、县政府一直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即便作为山区城市,大部分学校分布在乡镇和农村,但该县积极补齐农村学校的短板,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实现全县办学质量大幅度提升。

  数据显示,五华近年共投入19.71亿元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建设,增加10650个学位。五华大手笔投入,“黄金地块”建学校,优质学位的数量不断增加,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在医疗方面,五华同样不遗余力。近五年来投入24亿多元全面改善就医环境,完成华城、安流镇中心卫生院升级改造和22间乡镇卫生院标准化、384间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全县医疗机构床位数增至4685张、每千常住人口病床数4.3张。

  “放心!”在五华县人民医院,问起帮扶医疗队的长期驻扎,患者不约而同地回答。

  “放心!”五华县河东镇再新村村民拧开水龙头,看着清澈的自来水,脸上都笑开了花。

  两句“放心”的背后,是五华为民办实事取得的成效。

  十年来,五华坚持惠民生、保稳定,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特别是坚持每年八成以上财力用于民生事业,当地的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民生实事与这座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

  数说发展

  ●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92.4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6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3.4亿元

  ●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8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6亿元,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40亿元,增速居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08亿元,总量居全市第二

  ●2012年全年旅游接待14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1亿元;2021年全年旅游接待578.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亿元

  ●2012年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7851元;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77元

  ●2012年“五大险种”综合参保18.2万人次;2021年全县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111.59万人

  谋划新突破

  干在最实处

  回眸十年路,唯有非凡可堪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五华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十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92.4亿元到2021年的175.8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59.6亿元到2021年的85.40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从2012年的23.4亿元到2021年的96.08亿元……

  时间的洪流奔涌向前,五华发展迎来巨变:高速公路和高铁从无到有、产业发展大迈进、城乡旧貌换新颜、村民摘帽脱贫奔小康、百姓安居又乐业。

  十年诚非凡,成如容易却艰辛。十年来,全县上下牢记嘱托、埋头苦干,推动高质量发展闯出新路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全面从严治党展现新气象。十年实践充分证明:五华儿女底气“硬打硬”,干事“实打实”!

  奋进这十年,蝶变励人再向前。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回望不过是为了重整行装再出发。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五华仍要继续谋划新突破,干在最实处。

  字字珠玑的“五华蓝图”上,“一城两带四区”是五华保持战略定力,主动融入大局,与时俱进确立的发展定位。

  五华按照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等重大政策机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县委“551”工作举措,高质量构建“一城两带四区”发展新格局,加快打造业兴人和、长治民乐的“工匠之乡·宜居五华”。

  根据资源优势、综合交通、园区位置、基础条件等特点和变化,五华坚持“点上高效开发、面上全面保护”,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高效统筹,推动形成“城+带+区”多点支撑、各展优势、协同联动的发展新格局。

  “一城两带四区”发展新格局呼之欲出,业兴人和、长治民乐的“工匠之乡·宜居五华”加速打造,文明、平安、宜居、富美的城市特色更加鲜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发展亮点

  苏区精神代代传

  干群同心谋发展

  苏区风骨,薪火相传。今日五华干群,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姿态,扛起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切实推动老区苏区加快发展。

  龙村镇湖中村,从软弱涣散村变成了坚强基层战斗堡垒的标杆,从一穷二白的“后进”变成了产业兴旺的典范。

  提起村里的变化,群众无不称赞他们的村党支部书记何俊霞。2018年,通过党员人才回乡计划,何俊霞被选拔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我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村干部一起沿路打扫卫生。”谈起如何抓党建带班子,何俊霞表示“秘诀”只有4个字:以身作则。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雁”。在五华乡村,像何俊霞这样的“头雁”还有很多。选好“头雁”是五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促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一个缩影。

  2017年以来,五华县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探索开展县直机关干部“回乡联村”工作。抽调432名县直机关干部联系120个村,其中30名为第一书记,协助抓好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工作,打造从机关到基层、从部门到基层上下联动的工作新局面。

  作为带领村民发展的“头雁”,五华对干部的选拔、培养、监督尤为重视。一个地方的事业发展,关键在干部,根子在作风。

  “项目刚启动时,不少村民持反对意见。”时任安流镇龙中村党支部书记的陈国钦回忆说,该项目是梅州五华循环经济产业园。

  “当时领导问我3个月能不能把项目用地征收下来,我说45天就够了。”陈国钦拍着胸脯立下了军令状。当时在场的人都替他捏了一把汗,说他夸下了海口,若完不成任务就难下台阶了。

  “这是五华加快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点项目,也是重点民生工程。”陈国钦带头作表率,腾出了必须征收的300亩土地,并把征地款全部返还给村民群众。同时,发动老干部和村民代表,挨家挨户动员,最终在45天内如期交出了454亩项目建设用地,确保了项目无障碍施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