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工匠文化网!
国匠人物
以画之名,开新天地——访中国抽象绘画流派开山者徐冬冬
发布时间:2021-04-15

来源:艺术与设计2021-04-13 16:24

以画之名,开新天地——访中国抽象绘画流派开山者徐冬冬

秋分·初候雷始收声——丁酉年八月初五,2017(局部)

  徐冬冬是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绘画大家,也是记者们最为喜欢的那种采访对象。他出身于世代书香门弟,自幼喜藏山卧水并醉于笔墨丹青,不缺与天地、与古人跨时空对话的故事,从小与外祖父,著名教育家、中国病理学奠基人徐诵明先生生活在一起。年少时便已成名,28岁便由中国美术馆为其主办个展,29岁成为国内最年轻的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30岁便由中国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为其主办《徐冬冬足迹一一十省市巡回画展》。李可染、刘海粟、吴作人、刘开渠、王朝闻、张伯驹、萧乾、聂绀弩、王森然、萧军、曹禺、艾青、杨宪益等一众在中国文化史里读到的大家,都在其成长道路上洒下了汗水与教导。

以画之名,开新天地——访中国抽象绘画流派开山者徐冬冬

谷雨·初候萍始生——乙未年三月十四,2016

  1997年,38岁的他高举中国文化大旗在全球举行名为《阳光与和谐的梦想》的行为艺术来宣扬中华文化,亚、欧、美各洲的1700多家知名文化、教育机构参与收藏《徐冬冬画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开幕式上,5位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49个国家的使节以及中国文化界500余人出席。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代表率先收藏《徐冬冬画集》,欧、美各地,众多世界知名主流文化、教育机构和社会名流纷纷参与其中,也得到中国驻外使领馆大使、总领事的积极推动,可谓中华文化与世界对话的一件盛事,体现了改革开放大潮里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徐冬冬这一系列国际文化交流行为,被认为与联合国所提出的“文明对话”相吻合,故在2001年由联合国主办了《从传统走向现代——中国画家徐冬冬回顾展》。画展在联合国欧洲总部万国宫举行,中、欧及不少国家驻联合国使节出席了开幕仪式,作品《听闻残雪化春曲》被联合国永久收藏,此时正是其四十而不惑的年华。

以画之名,开新天地——访中国抽象绘画流派开山者徐冬冬

春分·初候元鸟至——癸巳年二月初十,2013

  然而在国际画坛十分活跃的徐冬冬,却突然从众人视野里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不是一年两年而是整整二十年光阴。有人说他去欧洲生活了,也有朋友说他就在京郊隐居了。但最近他的消息不断传来,他建立了中国抽象绘画流派,从理论到十几组系列作品的产生,直接走入宇宙四季展开生命的探讨,这真让人内心为此一震。

以画之名,开新天地——访中国抽象绘画流派开山者徐冬冬

小满·初候苦菜秀——乙未年四月初五,2015

  现今徐冬冬姿态儒雅、待人亲和,与过去网上的照片相比瘦了许多,但言语间流露出那丰沛而又激扬的情绪,又如当年那位咤叱艺界的人物。与他的采访,更像是朋友间的雅叙,一杯明前龙井,整斋飘香,在这样的气韵里听他论道,那山河星月,以及和牡丹度日的隐居时光,他那有神的双眼时时充满着感恩的泪光,短短几句话却把这二十年漫长岁月表达得如此有情有义,神采自如并持有和谐的温度。

以画之名,开新天地——访中国抽象绘画流派开山者徐冬冬

秋分·初候雷始收声——丁酉年八月初五,2017

  这次采访在徐冬冬四季艺术生话馆进行。走进客厅,映入眼帘的便是主人之喜爱:高有修竹,矮有紫罗兰,几上放置大盆君子兰,几棵不知名的吊兰挂在窗上。真是个文人世界,对笔者来说也是个植物园,花木错落有致地穿插在书堆和画之间,有的花开正旺,有的郁郁葱葱,有的则开始落叶休眠……仿佛进入了自成一体的小园林。窗下缸中游着数条金鱼,“夜晩月亮高照,印入水中,鱼儿游在月影之中,妙不可言,自在无比”。徐冬冬说。画家对生活的点滴都独有兴致。想他的《四季》系列第一套组画《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也是在这样兴趣、探索中得以耕耘。他说:“这套组画的完成,经历十年对中国抽象绘画的探索与认识,并从中国哲学里寻找抽象的概念,使之成为我的绘画语言,建立中国抽象绘画流派。其要旨是建立中国抽象的逻辑思维,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推动新型中华文化建立是其主要目的。当我们对中国抽象逻辑思维还不能系统思考与表达时,中国绘画先行一步,这是绘画的特征,它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丰富的想象能力。《四季》组画的产生摆脱了已往的知识性传承,是在‘无知之知’的状态下离形去知的过程,是顺应‘道’的规律。讲阴阳气韵的变换,游离于无穷之中的生命真谛的表达。此组画的完成标志着中国抽象绘画又有了新气象。”

以画之名,开新天地——访中国抽象绘画流派开山者徐冬冬

冬至·初候蚯蚓结——丁酉年十一月初六,2017

  徐冬冬在谈到这组画的时候,自信地说道:“画画不是目的,问道是根本。建立一个画种不是最终理想,而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让中国文化自信地进入世界产生新型文化,才是我们的理想与追求,这对中国文化是一种考验,对中国知识分子更是一份责任。”为什么隐逸许久的徐冬冬,这个现在看起来非“流量”的画家会有这样的自信?他坦白说:“这二十年,没有浪费一天,中国文化人应当有世界格局,我愿意做一个观天下的现代‘士人’。”

  少年天才的“顶流”时代

  徐冬冬算得上少年天才。早在20世纪80年代,徐冬冬便是中国美术界的“顶流”存在,不断刷新着画坛的记录,且,至今无人打破。

  23岁时,便在京城举办画展,王森然、李苦禅、肖劳、徐之谦等众多前辈前往祝贺。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曾评价其绘画:“如照此路走下去,定为有大成。”著名作家萧军先生观其《秋天里的荷塘》便题诗一首“一茎撑天地,风云凭来去;息罢一展飞,去住双无迹”。这是对年轻画家的激励和鞭策。

以画之名,开新天地——访中国抽象绘画流派开山者徐冬冬

春分·三候始电——丙申年二月廿二,2016(局部)

  28岁时,刘开渠老馆长在中国美术馆主大厅主持其个人作品展,中国美术馆收藏他的多幅作品。宋任穷、艾青为其画展剪彩。时任文化部部长王蒙、铁道部部长李森茂、中央文史馆馆长肖乾、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吴作人,中国戏曲家协会主席曹禺,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胡晓邦及戴爱莲、高占祥等知名人士参加开幕式。

  29岁,经刘开渠、张仃作为推荐人,国家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定其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国家一级美术师。

  31岁,成为第一个由中国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为其主办大型个人作品巡回画展的艺术家。由此他成为中国文化部、中国美术协会和中国美术馆三大权威机构都主办过个人画展的年轻艺术家。

  42岁,徐冬冬又成为第一个由联合国出资主办个人画展并收藏其作品的中国画家。

以画之名,开新天地——访中国抽象绘画流派开山者徐冬冬

立秋·初候凉风至——丙申年七月初八,2016

  1997年,他创作的《阳光与和谐的梦想》大型行为艺术,被人评论说,这是中国自明朝以来最大的一次民间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彼时的徐冬冬被中外媒体誉为“中外文化的架桥人”。美国布什图书馆收藏《徐冬冬画集》后,前总统老布什亲笔致函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这是一个特殊的礼物,我和我的太太芭芭拉都很喜欢。”

  医学世家出身的他,本应像父母兄弟一样,走上理工或学医之路,大概是因为从小被悬于房中的徐悲鸿《鹅图》和沈尹默的行书条幅所熏染,不知从何时起,其心思便安放在丹青笔墨里了。

以画之名,开新天地——访中国抽象绘画流派开山者徐冬冬

大寒·二候征鸟厉疾——乙未年十二月廿,2016

  年轻时候的他背着繁重的画具,去故宫绘画馆临摹古画。在那里,他悟到了古人是如何去观察宇宙世界的。青藤的笔、八大的墨、云林的意、石涛的境,他站立在十米开外一眼便知是哪位大师之笔墨,提款、印章早已印入心田。他说:“每次去临摹古画,犹如与古人们的一次雅集,看着看着,仿佛画里的人物从画中走下来了,有说有笑,好似千年前灵魂与我再次相会,如仙梦一般,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如赋于笔端。在那我懂得了‘心摩’二字,它是一种从‘技’入‘道’的过程。”

  年轻的他喜与日月、山水对话。当谈及年少时的写生岁月,今天的他还是满心欢喜。忆及当年坐在黄山之巅,笔点石缝中雨水化墨写景,突遇大雨,只能手托画板从始信峰崖壁跑下,非常惊险,别的游客都说这个小画家要画不要命了,他一路向北海招待所狂奔,真是天意,回到房间一看,大喜,一路雨水将墨色晕到了极妙之处,见此,他仰天大笑,在画上狂笔题下:“伸手一乞天匠意,大笑朱墨胜秋山”之诗句。

以画之名,开新天地——访中国抽象绘画流派开山者徐冬冬

春分·初候元鸟至——甲午年二月廿五,2014

  少年时的灵动让徐冬冬比同龄人自信,在笔墨间他自在无比。观其15岁时的花青山水,已是意境入仙。观其45岁之前的画作,可以说他已完成了一个画家穷尽一生想要完成的那些轰轰烈烈的事情。但在2003年,徐冬冬在人生的巅峰时刻却转身而去,归隐于静。他说,这是对人生的信念与思考。“

  心造境”开新天地,笔耕墨田思国兴

  “禅坐、冥想、读书、品茗、创作和整理画稿,皆成为生活重要部分。静心于云归处,晨起喜鹊登窗,每逢谷雨节气牡丹仙子重回云归处陪其度日,体味宇宙间气韵之和谐,实为幸事。”

  当《阳光与和谐的梦想》这一行为艺术在亚、欧、美实施经5年圆满完成,徐冬冬便回到出生的地方,静思如何建立中国抽象绘画流派,为“中华新型文化”作出努力。他在京郊潮白河畔筑起一座小园——名为“云归处”,只为怀念名士倪瓒云林翁。

以画之名,开新天地——访中国抽象绘画流派开山者徐冬冬

立夏·三候王瓜生——丙申年四月十二,2016

  引曲水一泓,条鱼游在其中,自在无比,置数棵牡丹、樱桃、藤萝、玉兰于溪畔,春时手持新茶,坐入其中茶香满园,是真雅致。

  当问起这隐逸岁月,其答:“并非是不求闻迖之士,在这世界大变局中,需要静心思考东、西文化碰撞所带来的从未有的巨变,这对中华文化是考验,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赶考。我们一切皆围绕这世界变局之风云来思考行事。看书、作画,无不在其中。”

  而徐冬冬这些思考的不断渐进,正是来源于过去几十年对中国哲学与观察世界格局之变的探索。十几岁时,徐冬冬便萌生了“心造境”的艺术思想。彼时的他,深受宋、明两代心学、理学大家的影响,从本心、正心开始,强调“心”是人类的心灵世界,“造”为创造,“境”则是画者笔下的意境,此时的“心造境”意为“用人心去创造意境”,乃属美学的范畴。而立之后,徐冬冬对“心”的理解,从“身心合一”发展至“天人合一”,“心”为“宇宙”;“造”通“易”,求变;“境”又为“致良知”,其意在表达的笔墨要含善爱之心与仁德境界。这时“心造境”的涵义为:“在宇宙造化中发现、表达人类与万物生命的自然之完美以及蕴藏于变化中的真、善、美”,此为极高的精神境界,实属哲学范畴。进入不惑之年,徐冬冬对“心造境”的“境”又有了新释,从美学、哲学以及宗教的精神境界中进入到了宇宙世界,悟得超越伦理道德之博爱,悟得使万物得到超度才是根本。知天命之年,伴其数十年的“心造境”已不仅是他的艺术思想,更成为了他的人生境界、生活态度与方式。“心”即为佛,是宇宙本体,“造”在于变化中的自然,出自道家,前者为“出世”,后者乃“出世与入世之间”之学,而徐冬冬所追求的“境”,却实实在在落在了“入世”的儒家的生活里。

  徐冬冬绘画生涯的四十余年,经历了意象、印象、抽象三阶段。从1986年开始,林风眠先生的作品深深地吸引着他,他说:“林先生有创新精神,把西方印象派、野兽派的文化精神,融进中国的绘画里,给我们开辟了新天地,这个结合点很重要,成功地打开了东西方绘画会通之门,从这里走出了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诸君……”

  在采访笑谈中,他讲述了在法国旅行的经历:“有一年,我在巴黎去看莫奈的绘画,在一个博物馆里,由于旅行太累了,看着看着大师的作品睡着了。”醒来时,一名志愿者告诉他,还有六七分钟,莫奈画的塞纳河的落日情景就要呈现在塞纳河上了,当年莫奈就是在离博物馆两个街口的桥上画的,现在去也许还能赶上此景。于是,徐冬冬手拎大小包一个劲地往河边赶。“一路嘈杂,等我赶到桥上,手握桥栏时,所有的声音似乎都静止了,整个塞纳河瞬间变成了红色彩带,由远扑面而来。顿时我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在那里,没有莫奈悲伤的笔调,也没有莫奈的绘画,只有莫奈的灵魂在那里流淌,飘在当空。”

以画之名,开新天地——访中国抽象绘画流派开山者徐冬冬

立秋·三候寒蝉鸣——丁酉年闰六月廿九,2017

  在那里,莫奈的伟大灵魂与来自东方的年轻艺术家的灵魂悄悄地相遇了,又瞬间随水而去。在徐冬冬中国画的意境中,感悟着超然宇宙境界。因而,徐冬冬进入印象派的色彩运用时,将中国绘画的精髓带入到创作中,探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笔墨情趣与西方光影相结合的理想境界。这不仅是在绘画上拓展了东西方文化的结合,更重要的是从观察世界文化巨变的角度,为东西方学者互相了解打开了一道门缝。

  当徐冬冬在荷兰见到蒙德里安的抽象主义绘画时,告别了印象派也是此因。纵观东西方文化各不同,西方文化讲究一分为二,为分析型抽象逻辑思维,出理论,而东方文化合二为一,为辩证逻辑思维,出技术。而在世界千年之变的文化格局中,讲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互相会通的时代。

  徐冬冬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演时坦言:“二十一世纪中国进入世界是人类文明的现象,也是人类文化变化的规律。世界上许多问题表面看是意识形态和经济贸易产生的冲突,其实最后还是落在文化的认同上。”而今日我们所提出新型文化是建立在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思想的交融上,而追寻中国抽象逻辑思维的概念是重中之重。就像远古时期的人类,在文字尚未出现之际,已经开始在岩石上用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今寻找建立中国抽象逻辑思维时,我们在哲学、科学没有系统认识之时,往往绘画、音乐却能给人类丰富的想象能力,中国绘画先行一步。“

  作为一个画家,反映人类未来思想变革,并推动这个社会在中华优秀文化里寻找着新型文化的产生,是我们这代文化人的责任,也是古老中国士人精神的回归。而这种文化的思维方式立于不同文化的会通上。

以画之名,开新天地——访中国抽象绘画流派开山者徐冬冬

大雪·三候荔挺出——乙卯年十一月十八,2013

  这对21世纪中华文化进入世界之时是万分重要的。”徐冬冬说:“我虽乐享隐逸的自在,却非退隐山林,而是将吾之所悟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既远离世俗尘嚣,又并非对世间不求闻达,以‘傲世’‘独立’之境界,‘萧条淡泊’之品格,追求中华文化所内蕴的人生价值,即吾所担负的‘天命’。”

  在“云归处”,徐冬冬将对宇宙的理解,对自然的敬畏,连同自己的灵魂和春天甘露、夏天新雨、秋天的沙、冬天的晴雪揉在一起,用“四季”,描绘出心中的世界。

  静心《四季》里,悟道天地间

  “与天地对话,感悟四季之变、宇宙之变,是我在过去八年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间断的人生体验。用中国抽象绘画语言来表达中国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从根本上解读先人与宇宙间深奥星象密码的探究。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尝试。它使我对天、地、人有了崭新的感悟,它不同以往,不再是人们感觉到的四季景色之嬗替,而是画者灵魂在宇宙间跳动的轨迹。”徐冬冬如是说。

以画之名,开新天地——访中国抽象绘画流派开山者徐冬冬

小满·二候靡草死——丙申年四月廿四,2016

  为什么要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开始?春、夏、秋、冬各季,每季六个节气,每个节气分三候,每候为五日,共十五日。二十四节气历史悠久,可追至万年的上古时代,蕴含着对宇宙世界万物生命起源的了解,也是中华文化之源。自古以来,凡对宇宙的新感悟、观察的新方法,皆从其入手,得其精神之启发,今建立中国新型文化无不如此。“《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组画的完成早已超越了作品本身,具有了生命之概念,春为生命之初始,自混沌中走来,从无到有,善恶自生;夏为生命之孕育,其博爱来自乾坤;秋又为生命之初度,七识顿开,八识见‘真’,独立于天地外,知善识恶,扬善去恶也,善之灵飘落在气韵之中;冬则为生命之静心,乃灵魂轮回往复之聚积与勃发。这是宇宙间伟大的造化。”徐冬冬从每刻、每时、每日、每候来感悟这阴阳二气交合之变化,来体验每个候间、每个节气间、每个季节间的四季宇宙之变,中国先民们的智慧,中国文化对宇宙生命诞生、天地间气韵的变化等诸多问题的认识,给予徐冬冬极大的启迪。他深入其中,直接面对这变化多端的宇宙世界,静心于气韵中,神回于笔端并赋予其抽象的表达。“

  识四季,知阴阳,更要懂得万物皆有善恶,并能扬善去恶才是《四季》追求的根本,更是中国新型文化在这世界大变革中的体现。”在创作时,徐冬冬从春入夏,“取雨水化色,与墨溶合在笔尖处,化在这古老宣纸的纹理上,让我醉。入夏的北京,雨水中杂质多,需沉淀后才可用,但用时还是有它的特性的。一下雨,大桶小桶放满园,挺有意思。”而“冬的表达,表面上看比较单调,但关键在这‘藏’字,如何有更加‘深’与‘沉’的表现,创作时取晴雪化色,很得其意。”后来,徐冬冬干脆给画盖上了“雪被”,色墨、在宣纸间发生了未曾有过的变化,一遍雪、二遍雪、三遍雪,各不同,后面温度越低,效果更加不一样,后来干脆抬着画放在室外雪天里,观其变化。

  春采甘露,夏携新雨,秋含风沙,冬化晴雪,徐冬冬将自己的灵魂置于大自然中,面对宇宙独立思考,感悟生命的真谛。

以画之名,开新天地——访中国抽象绘画流派开山者徐冬冬

谷雨·二候鸣鸠拂其羽——丁酉年四月初三,2017(局部)

  “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切入,问道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是我面对宇宙万物探求生命本质的创作,也是对四季生命问答的一种手段。这套作品的创作,承载着我对中国抽象绘画思想与路径的追问,更寄托着对中国文化以创新和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的期望。在中国哲学里寻找抽象的概念,使之成为我的绘画语言,建立中国式的抽象逻辑思维。”《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系列组画与以往四季题材的画作不同,它不是时尚和技术性传承之作。它总结了徐冬冬在意象、印象、抽象绘画三阶段对“象”的认识和几十年创作问道的经验,特别是近十几年中国抽象绘画求索过程的思考。它站在人类文化进程和东西方文化比较上,感悟中国文化进入世界的智慧,并对人类社会与宇宙自然的关系提出问答。

以画之名,开新天地——访中国抽象绘画流派开山者徐冬冬

秋分·二候蛰虫坯户·秋之风——戊戌年八月廿,2018

以画之名,开新天地——访中国抽象绘画流派开山者徐冬冬

谷雨·二候呜鸠拂其羽——甲午年三月廿六,2014

以画之名,开新天地——访中国抽象绘画流派开山者徐冬冬

白露·二候元鸟归——甲午年八月廿一,2014

  这时,突然明白了徐冬冬给自己所取字和号的意义。字苦藤,以示对石涛、徐渭的尊崇。“号寄人篱下人,则是说一个人要懂得要甘心于做寄人篱下的人,从学问上,从人品上要寄人篱下,要尊重别人。”

  而今的徐冬冬,已是耳顺的花甲之年,却比以往,更像是自然之子。以画之名,描绘对大自然的敬畏;以画之名,描绘对中国文化的使命;以画之名,启发国人新的哲学;以画之名,开辟了新的天地。(九月)

                                                        来源:艺术与设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