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经过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有一些传统行业随之在消失,前面介绍过城镇里磨剪子戗菜刀的匠人,今天来说说乡下农村的修鞋匠。
在乡下农村,修鞋匠常常担一根扁担,一头挑一木箱,一头挑着钉鞋用的铁拐顶和小砧子之类的工具。木箱里有补鞋用的皮子、胶水、鞋钉、绱鞋用木楦子等。一手扶着担子,一手拨弄着拨浪鼓,吆喝着进村。“补鞋(hai)子喽!”
每每听到吆喝七姑八婆就会拿起家里穿坏的鞋子去请修鞋匠帮忙修理。皮鞋、凉鞋可以临时,布鞋需要事先洗干净,晾晒干。如果不是趁着修鞋匠进村来,穿坏了的鞋子就得等到街天带到街上。带到街上的鞋子往往要等到下个街天才能取到,那时候需要修的鞋太多了。
修鞋匠在墙角或晒场上把担子放下,支撑起修鞋的器具,开始干活。围绕着修鞋匠,一群婶子大妈们唠嗑了起来,谈论自己家鞋子的质料、穿了多久(家里干重活的男人往往穿鞋最伤),又或者闲话其他家常。
修鞋匠往往需要先将鞋子套在铁拐顶上,鞋底朝上,用小铁锤轻轻地砸几圈,使鞋底平整。皮鞋,有的需要垫底,有的需要加鞋钉,有的需要从里边加块皮;布鞋,往往需要缝纫,于是摇动补鞋专用缝纫机。
修鞋匠平日里也是农人,忙毕自家田地里的春种秋收,农闲时节或者街天,就挑着自己的行当走街串巷或到街上摆摊。靠着自己的手艺技能,赚点零钱补贴家用。
那时候生活清贫,一个人有不上几双鞋子,一双皮鞋、一双布鞋要穿好几年,非常珍惜,需要补鞋的人不在少数。那年头里,穿补丁鞋是常事,人人如此,谁也不会笑话谁。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一个人有很多双鞋子,穿破了就扔,不会觉得有什么可惜,也很少有人会想到可以拿去给鞋匠修一修还能继续穿。
需要修的鞋少了,鞋匠无以为生,自然就纷纷转行。从业的人越来越少,鞋匠进村修鞋日益罕见。改革开放四十年,修鞋行业的兴衰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发展,见证了乡村生活水平的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