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历史悠久而古老的民族,他们散布在世界各地,是美女最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她们个个能歌善舞,才艺双绝,这个民族就是——苗族。
在祖国大地的西南方,生活着很多的苗族儿女,在这个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地方,每一个盛装的苗族女子身上都佩戴着一串串样式独特魅力的银饰品,在她们少数民族女子瘦小单薄的身材中透露着一股无法抗拒的自立与坚强,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让她们既拥有江南女子的温婉文静,又拥有着少数民族的异域风情,这一身独立于世的气质在银饰的衬托下美的不可方物,这也是苗族银饰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以银料为原料,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人的精心设计,由绘图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铸炼、吹烧、锻打、焊接、编结、镶嵌、擦洗和抛光等多个环节,是中国锻造历史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在2006年5月20日,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史料记载,苗族银饰的历史始于明代,普及于清代,清代的龚柴《苗民考》中记载: “富者用网市束发,贯以银簪四五支,长如匕,上扁下圆,左耳贯银环如碗大,项围银圈,手带银钏”。从清代开始,银饰开始在各民族(包括苗族)流行开来,并逐渐形成了中国少数民族佩戴银饰的风俗。
历史的长河奔腾前进,而在贵州黔东南都匀地区,有这样一位年轻美丽的苗家阿蕾,正在用她的双手传承起不朽的民族银饰文化。
姜妮,人如其名,一位美丽的90后苗家姑娘,其家祖祖辈辈都是从事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从小就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在耳濡目染下,逐渐对锻造银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苗族银饰伴随着苗族人的一生,是苗族文化的载体之一,为了将这项家族技艺能够顺利的传承下去,她创立了姜央苗族非遗传承工作室。
在最初的学习与锻造初期,身为一个柔弱女子的她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与考验。银饰品的工艺流程异常复杂繁琐,要经历铸炼、锤打、拉丝、掐丝、镶嵌加固这几个关键的步骤,第一步的铸炼是关键,只有把银料熔化成合适的液体后,才能在随后的凝固环节中定型,而拉丝这个步骤往往需要她经过千百次的练习才能拉出一根与人头发丝一般直径的银丝,对制作者的手工艺有着极高的要求。而且本身银器锻造对于女生来说就是一项极其枯燥无赖的工作,姜妮却始终怀着一颗淡然的匠人之心,把它做得经典雅致,美丽大气。
“在苗家人的眼中,银饰是美好的象征,每逢民族庆祝节日,姑娘们都会在全身装扮上美丽的银饰品,这是我们苗族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寄托。人不过百年,物可传千载。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苗族银饰文化,而我也为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姜妮这样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