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古建工程师于倬云先生诞辰百年。作为故宫博物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于倬云曾参与上百项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提出了故宫第一个大型地下文物库房的设计方案,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在古建保护中的应用,并为故宫博物院培养了一批古建保护人才。近日,“故事集:古建工程师的一甲子——于倬云诞辰百年纪念展”在故宫东华门古建馆开幕,展示从民国到二十世纪末的不同历史时期,一个坚定的故宫守护者对时代的回应。
据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消息,12月14日,由故宫博物院举办的故宫古建守护者系列展览之“故事集:古建工程师的一甲子——于倬云诞辰百年纪念展”在故宫东华门古建馆开幕。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中国古建筑彩画界泰斗王仲杰、原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白丽娟等多位文物保护界的专家、学者,以及于倬云先生子女代表于世华出席开幕式,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主持开幕活动。
于倬云(1918-2004),故宫博物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紫禁城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局工程委员会成员、中国科协委员、著名古建筑专家。1918年12月出生于北京,1938年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师从朱兆雪、沈理源等知名建筑保护实践者,上学期间便热衷于中国古建筑研究。1942年供职建设总署都市局营造科,后聘入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任工程师,参与北平文物建筑的保护事业。
1949年,于倬云先生作为工程小组的一员,开始了故宫保护之路。在他的帮助下,故宫博物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匠队伍。1954年,他正式调入故宫,负责故宫古建筑修缮设计工作,主持了国内最早的故宫古建筑的防雷装置,参与了上百项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提出了故宫第一个大型地下文物库房的设计方案,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在古建保护中的应用,并为故宫博物院培养了一批古建保护人才。
在从事古建筑保护的半个世纪里,他注重学术研究,发表了数十篇高质量的学术文章,主编和参编了数本学术专著与画册。他主编的《紫禁城宫殿》一书是第一本系统介绍紫禁城建筑的专著,一经出版便大获好评,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
于倬云主编的《紫禁城宫殿》,是第一本系统介绍紫禁城建筑的专著,被译成多种语言。
今年是于倬云先生诞辰百年纪念,东华门古建馆特意为此进行改陈,以“于倬云的文物建筑保护实践之路”为主题,展示从民国到二十世纪末的不同历史时期,一个坚定的故宫守护者对时代的回应。在国家政治、经济状况不断变化的60多年间,他从一名文整会的试用技士成长为故宫文物建筑保护的技术带头人和实践者的历程。展览选取于倬云先生职业生涯中若干重要事件,置于大时代背景之中,讲述故宫古建筑保护事业的发展,以及于倬云先生与同仁们在这一过程中的思考、付出与成就。
开幕式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致辞中回顾了于倬云先生的生平往事,对于倬云作为古建工程师的一甲子中的辛勤耕耘予以高度评价,提出今人从前辈那里传承下来的不仅是这项事业本身,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智慧与精神的传承。展览开幕当日,“于倬云诞辰百年纪念座谈会”在建福宫花园敬胜斋召开。座谈会上,与于倬云先生曾经共事过的同仁、学者齐聚一堂,怀念于倬云先生的高尚品格,回忆往昔共同的工作经历,高度评价先生在学术研究和古建筑保护实践领域的重大贡献。
“故事集:古建工程师的一甲子——于倬云诞辰百年纪念展”将持续至2020年5月,凭故宫博物院大门票免费参观。
延伸阅读 | 于倬云小传
于倬云(1918年—2004年12月17日),男,汉族,祖籍天津,中国古建筑专家。故宫博物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4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同年供职于北京文物整理工程处,开始进入古建筑保护行列。1954年调到故宫博物院,负责故宫古建筑的维修设计。1979年任古建部副主任。1989那3月退休。在从事古建筑保护的半个多世纪中,设计和主持设计的复原重建、修缮、维护、抢险加固等工程近百项。
参加《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古建筑砖石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的制定,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建筑、园林卷”、“土木工程卷”等条目的撰写。在对故宫建筑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专著及论文三十余篇。